用一双有温度的手 赋予木头灵魂

闹市一角

“冰冷的刀锋也可以赋予木头温柔的灵魂。”凉山州冕宁县“90后”小伙儿韦静,2月7日在西昌举办了一场主题为“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节日”木雕展,用30余件承载川西时代记忆和地域文化的木雕作品献礼新春。

10年学艺,回乡“磨一展”

在韦静的刀下,《敦煌遗韵》中的飞天女神用黄杨木雕刻而成,身披轻盈的“羽衣”。《摇篮曲》中的母亲,轻轻抚摸着熟睡的孩子,根根发丝纹理清晰。而柏崖木雕刻而成的《守望》,还能看到老人手上的皱纹。“办展就要回家办,10年木雕心血都在里面。”本次木雕艺术展也是韦静首次个人作品展。

1990年出生的韦静,自2007年开始学习木雕,至今已有10年时间,其代表作《摇篮曲》《闹市一角》等,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、“天工艺苑百花杯”优秀作品奖。

其实,韦静“邂逅”木雕艺术,是在2007年央视一档纪录片节目上,“像一下子被击中了,认定这件事就是我喜欢的。”韦静被节目中栩栩如生的木雕造型深深吸引,几经打听才知道,这些木雕作品出自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方江鸿之手,于是他决定赴浙江拜师。但此时的方江鸿,已收过不少徒弟,大多学几个月就不学了,鲜有人坚持下来。方江鸿对韦静提出三个要求:“喜欢木雕,能吃苦,能忍受贫穷。”韦静一 一答应。

“10年走来并不容易。”韦静回忆,他光学磨刀就学了3个月。他解释道,要创造好的木雕艺术作品,首先需要一把“好刀”,“买回来的木雕专用刀,离能纯熟地削出木头的各种造型还有一定差距,须经过不断打磨才能‘入木’,于是怎么磨刀,自然成了一门学问。”

完成整个木雕作品,则需要选材、打坯、修光、打磨、抛光等7个大工序和10余个小工序,还要先学会泥塑给木雕“打草稿”,更需要对生活的洞察力。因此想要把木雕这门手艺学好,不花个三年五载是不可能的。

跟着方江鸿“闭关”学习3年,然后在江浙一带游学取材4年,2014年,韦静决定回乡创办“常乐堂”木雕美术馆,从家乡生活中去发现木雕题材。“可能是凉山长大的孩子,还是适合家乡的气候和阳光。”


冰冷的刀锋,不乏“年味”和“川味”

本次展览,既能看到这个来自凉山北部小伙儿的童年和家乡,也不乏“年味”和“川味”。

比如,黄杨木雕作品《闹市一角》,刻画了上世纪“爆米花”的场景:小贩一边手摇着爆米花机,小孩一边好奇地探出头张望,又胆怯地捂住耳朵。这是韦静根据自己童年时的春节记忆创作而成。韦静回忆,那时候,在凉山街边看到黑乎乎的手摇爆米花机,就觉得非常好玩。而现在,这种爆米花机在街头已难找到,“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场景,但我更希望它是记忆长河中的一个印记和角落。”

除了用木雕关注小人物,韦静也用木雕作品铭记历史瞬间。作品《同根同盟》用崖柏刻画刘伯承和小叶丹“彝海结盟”的场景。通过这个瞬间,回眸中国工农红军从冕宁到大渡河,顺利通过凉山,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,彝族同胞与红军一起合作,保存了红军珍贵的主力队伍的事件。“我是冕宁人,对这个历史瞬间有着格外深厚的感情。”韦静说。

在韦静看来,一片生冷的刀锋,有时可以和一块朴实无华的木头缠绵成神仙眷侣,而这块木头的灵魂,却需要一双有温度的手去打磨。